首页 行色天下 户外徒步 东部行

河北名镇名村固新:古韵流长映清漳

2013-01-24 15:34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网1月24日 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名单上,涉县固新镇的名头其实并不算响亮。对于固新之古,许多人缺乏了解,查阅相关资料,也似乎语焉不详。带着些许疑惑,记者近日前往固新寻古。细细端详,这座清漳河畔的小镇果然潜藏着独特魅力。 固新镇

    国家旅游地理网1月24日  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名单上,涉县固新镇的名头其实并不算响亮。对于固新之“古”,许多人缺乏了解,查阅相关资料,也似乎语焉不详。带着些许疑惑,记者近日前往固新寻古。细细端详,这座清漳河畔的小镇果然潜藏着独特魅力。

 
    固新镇坐落在涉县县城东南约12公里处。
 
    沿涉林公路一路行来,但见四周群山环绕,道路两侧果木成林,不知不觉间春风已吹绿了树梢。同行的涉县县委宣传部干部王淼介绍说,固新镇地处交通要道,不仅有清漳河纵贯全境,还有平坦通畅的涉林公路连通内外,自古即为商贾云集之地,“我们本地人都管这里叫涉县小江南呢!”
 
    山区里的小镇能有如此美誉,记者探访的兴趣更浓了。
 
    古槐天下第一
 

 
    固新之古,当从那株“天下第一槐”说起。
 
    “千年松,万年柏,顶不住老槐拐一拐。”在我国民间,老百姓常以这句俗语来形容槐树之长寿。在固新镇固新村,就有这样一株被尊为“天下第一槐”的古槐。
 
    说它“第一”,是因为树龄长。据中科院古植物保护专家鉴定,这株古槐高29米,根围17米,胸径5.4米,其树龄至少在2000年以上,是目前我国已知树龄最长的槐树。上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家陈传康教授到涉县考察,面对古槐感慨万千:“我年逾六旬,走遍了中华大地,这么大的古槐,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真不愧是天下第一槐!”
 
    如今,老槐树周围已经建起了古槐公园,树旁立有石碑,刻着“天下第一槐”几个遒劲的大字。尽管因屡遭大自然的侵袭和战火的摧残,古槐的部分枝干已经枯朽,但它仍然顽强地生长着,年年发芽吐绿、开花结实,令人称奇。
 
    见有人来看槐,固新村68岁的高交亭老人热情地当起了讲解员。他说,相传古槐“植于秦汉,盛于唐宋”。在村里老辈人的记忆里,大明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刚建村时,古槐就已经枝繁叶茂,并有千年之说。相传战国时期,秦兵攻打赵国,曾在此树下歇马;唐代吕洞宾在此修道,有“先天古槐、后世小仙”之语。为了印证古槐的确年代久远,老人还从家里搬来了一部厚书,颇有些自豪地让我们翻看。在这部2003年由国家林业局编写的《中国树木奇观》中,“柏槐泰斗”一章“槐”目下,位列第一的便是固新古槐。
 
    在固新老百姓眼中,阅尽千年风霜的古槐不仅是他们的骄傲,也代表着一种蓬勃向上、不屈不挠的生命的力量,这种力量有如神祇般庇护着一方安康。
 
    记者到固新村采访时,正赶上当地的“古槐长寿节”。古槐公园里搭起了戏台,台上锣鼓喧天,台下人头攒动,好不热闹。高大爷告诉记者,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村民们都要自发捐钱请戏,拜谢“槐荫福地”。据说,明末时太行山一带大面积灾荒,饿殍遍野。一日古槐突然“开仓赈灾”,以槐豆为米,昼采夜长,连续数月茂然不败,解救了众多灾民。
 
    关于这株千年古槐的传说在当地还有很多。这些神奇的故事代代相传,寄托着人们祈求幸福、平安、健康的美好愿望。#p#副标题#e#
 
    古民居明清风貌
 
 
    固新之古,离不开那些由明清时期保存至今的古民居。
 
    副镇长吕英波说,固新镇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有89处,政府为此划定了保护范围,主要集中在固新村和原曲村。
 
    固新村原为县治所所在地,旧称“故县”,相传唐末时李克用曾在此屯兵筑城,至今古风犹存。除了“天下第一槐”为后人称道,村中还保存下了一系列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古建筑,民居、道观、券阁俱全。
 
    由于中国近代时局动荡,战乱频繁,固新古村的建筑和布局也显示出很强的防御性。村四周建有围墙,东西南北各建有拱券门楼,类似于四大城门,早开晚闭,防卫森严。在村里老人的回忆中,东券门原本是最华丽的。拱券之上建有神殿,飞檐斗拱,檐角挂有铁铸的小铃,微风过处,叮当作响,因而也被人们称作“铃儿券”。如今东券门已被损毁,悦耳的铃声也飘散在岁月的风尘中,寻也寻不到了。
 
    命运变化最大的是北券门,随着村子的扩建,原来的北边界已不复存在,北券门如今独立在村中心的广场上,与身边的古槐相依相伴。

 
    南北券门之间,是古村的主街道。踏着依稀可辨的青石板路南行,土墙、石井、古院落渐次映入眼帘,一幅已然远去的乡村图景慢慢浮现,有恍如隔世之感。吕英波感慨道,可不能小看了脚下的这条街,古时候,这里还是通往邻县的官道呢。
 
    吕镇长的话让我吃了一惊,真的很难想象,这条长几百米、宽两三米的街道也曾有过车水马龙的喧闹。据说,明清时期,这条街上店铺林立,有作坊也有旅店,南北两头还开有当铺。固新“小江南”之称,与当时的繁盛大有关系。“你看那些房子的大门。”吕英波指着由一片片长木板组成的板搭门,“是不是老店铺,看这个就清楚了。”
 
    吕镇长引我们来到村东的一处宅院,“这叫三阁楼院,是固新村古民居里比较有特色的。”我们四下里一张望,立即发现这处院子的不寻常之处在于东厢房。这是一座青砖搭砌的三层阁楼,外观宏伟,但屋内外都找不到可以通向二层的楼梯。如今住在院子里的崔何保告诉我们,这所房子最初的主人崔百万是位当铺老板,房子的上两层是用来存放财物的,相当于现在的金库,所以为了防盗不设楼梯,上下全凭梯子。
 
    老崔的话引来了一片笑声,看来这位屋主人不仅精明能干,而且护财有道,宁可自己麻烦也绝不给盗贼以可乘之机,要不如何挣得“百万”之名?老崔又让我们注意屋子的外墙,“1米厚的墙你们没见过吧,住在里面可是冬暖夏凉。”厚厚的砖墙引人遐想,不知道这样设计是否也有防盗的效果呢?

 
    与固新村相比,原曲村显得更为古香古色,吕英波介绍说,89处古建筑中有50多处都分布在这里。
 
    原曲村同样有四座券门,我们从北券入村,只见拱券上明代修建的真武阁依然保存完好。村民秦新定领着我们穿街入巷,明代秦家庭院、清武举人院、民国8年院……一扇扇古老的大门渐次开启,条石台基、青砖灰瓦、木雕门窗,在午后的微风中轻轻讲述着往事。
 
    村东娲皇阁下,几位村民正围着一口石井清洗衣物。辘轳上的铁索摇晃着伸向水井深处,吱呀呀的,仿佛在哼唱一首古老的歌。老秦告诉我们,这样的石井在原曲有几十个,历史大多在百年以上。它们和同样拥有上百年历史的院落相映成趣,共同见证着古镇人平凡而又火热的生活。#p#副标题#e#
 
    清泉寺藏经殿
 


 
    固新之古,不得不说的还有那座始建于汉代的千年古刹。
 
    从原曲村北行,不远处有一座山峰,三面峭壁陡立而其顶平坦,因常见白云缭绕,人称卧云山。沿山间小路盘旋而上,绿树掩映间,有寺名为“清泉”。
 
    古寺自汉代修建以来,曾多次易名,唐曰“净化寺”,宋称“清碧寺”。及至明清,因寺东有两眼泉水出自石壁间,一名甘露,一名玉液,甘美清冽,故名“清泉寺”。
 
    入寺先要经过一座宝坊,下为石券,上承木阁,内奉关帝与观音菩萨像。将以忠义著称的武圣关羽与普度众生的观音菩萨同殿供奉并不多见,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各种文化元素的兼容并包,也反映出人民群众对于和平安定生活的永恒向往。
 
    走进宝坊便见飞檐斗拱的山门,青砖青瓦,显得古朴清雅。门前端坐一对石狮,雕工精美,庄重威严。秦新定指点我们看石狮背面的题字,原来是民国时期信众捐资雕刻而成,由此可见清泉寺香火之盛。“山际白云深,古寺高僧常入定;松间明月上,空林老鹤正听经”,山门石柱上一副楹联,传神地描绘出千年古寺幽远高深的人文意境。
 
    清泉寺规模宏大,以天王、毗卢、大雄、雷音、藏经五大殿为主,组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古建筑群,有房86间,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老秦叹惜道,1980年一场大火使寺内大部分建筑化为灰烬,现仅存山门、藏经殿、钟鼓楼等19处古迹。
 
    记者到访时,清泉寺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修缮工程,被烧毁的西配殿已初具雏形。摸着尚未涂漆的廊柱,吕英波欣慰地说,这次重修用的都是落叶松木,完工后其质感纹理将更符合清泉寺的古朴风格。
 
    作为涉县古八景之一,清泉寺环境清幽,建筑古朴雄伟,自古游人多有题咏,其中自然不乏名人墨客。千百年来翰墨飘香,为这片佛门清幽之地增添了许多艺术气息和传奇故事。
 
    山门外的石径上,记者看到20多通诗文碑刻依次排列,吕镇长介绍说,这些大多为现当代文人雅士所书。在古寺藏经殿前廊东西两侧,各嵌“龙”、“虎”二字。据说“龙”字为张道陵所书,“虎”字为康熙御笔,自署“雷雨居士”。相传康熙至河南微服私访时曾于寺中小住数日,期间留下此幅真迹。所书虽为“虎”字,但细一看竟然颇具龙姿。尤值得一提的是,在藏经殿后墙嵌有“白鹅飞到凤池中”石刻一块,相传为书圣王羲之真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藏经殿内,我们还看到了“真如自在”四个大字,相传为慈禧所书,并由此引发了一段有趣的传说。据说,慈禧当年在清泉寺题字后,便乘兴来到唐王山,想在娲皇宫也留下几笔。可谁知一踏上十八盘下的凤仙桥,这桥便晃动起来。原来凤仙桥是女娲补天的灵石所化,能分辨忠奸善恶,坏人走上去,这独石桥便会晃个不停。慈禧无计可施,只得愤然离去。如今岁月更迭,遥想当年把持朝政的老佛爷,盛怒之下不知能否体悟“真如自在”的禅机?
 
    已近黄昏,清泉寺后山风习习,令人顿觉神清气爽。身处卧云之巅,临崖远眺,四周古木参天,泉水潺潺。仰望韩王山巍峨雄浑,俯瞰田野阡陌纵横,壮美的太行风光一时间尽收眼底。
 
    突然想到了寺中所见的一副楹联:“览胜入名山,柏绕峰回万象纵横归眼底;寻幽来古寺,泉流云卧一心澄澈悟禅机。”山脚下蜿蜒的清漳河映出了固新沧桑的身影,我想,古镇的“禅机”的确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