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色天下 户外徒步 南方行

安徽歙县:细赏棠樾牌坊群

2013-02-08 23:14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2月8日讯 棠樾牌坊群座落在歙县郊区的一个叫棠樾的小村子旁。棠字主要有两解,一解为棠梨树,又名杜树,为高大乔木;二解为海棠树,为落叶小乔木。樾字是树荫的意思。棠樾的意思大约就是棠梨树或海棠树的荫凉之处了,想必当年这里一定是棠梨或海

  国家旅游地理2月8日讯  棠樾牌坊群座落在歙县郊区的一个叫棠樾的小村子旁。“棠”字主要有两解,一解为棠梨树,又名杜树,为高大乔木;二解为海棠树,为落叶小乔木。“樾”字是树荫的意思。“棠樾”的意思大约就是棠梨树或海棠树的荫凉之处了,想必当年这里一定是棠梨或海棠遍地,荫及村舍,故而该村由此得名也未可知。
  
  棠樾牌坊
 
  棠樾牌坊,明建3座,清筑4座,自村口次第逶迤开去,分别以鲍氏家族“忠、孝、节、义”行为的杰出代表人命名。“忠孝节义”是很荣耀也很沉重的东西,惟其沉重,须采了沉重的岩石精雕细凿竖立起庄严的牌楼,方能显示其桀骜雄武和孤寂郁悒的况味。棠樾牌坊,无一座没有来历,无一座不是由朝廷颁布诏书“敕建”、“御制”或“旌表”的。

  作为棠樾贞节牌坊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棠樾村里还建有女祠清懿堂,这是一座颂扬鲍氏家族历代妇女贞节慈孝德行的清代建筑。清懿堂格局精致,外朴内秀,厅堂森然,阴气聚散,十几座塑像前都标示着内容大致相同的文字:“某氏,某年嫁鲍家,相夫教子,某年亡夫,守节至某年亡故……”有心者读来,不寒而栗。

  曾听过的不少有关古代贞女与烈女传奇的生动而悲凉的故事,戏曲小说中描写得最多的就是旌表节妇烈女的贞洁牌坊,而这类牌坊留存至今所占的比例也最多,因为在那个社会,树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举,甚至是女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但却很少去想,她们因什么而传奇为什么而生动与悲凉?我只能听凭自己的感觉在人们约定俗成的思维惯性之下而生发众口一词的感慨。站在那些不知经历了多少凄风苦雨而昂首挺立的牌坊面前,我能感到的只是凄惶与不安,那些刻在牌坊上的名字就象一个个弱小而坚强的幽灵……

  有一个“记岁珠”的故事。曾有一对徽州夫妇新婚三月,丈夫即外出经商。从此后,“人寂寂,夜悠悠。天涯信阻暗凝愁。”相思有梦,离愁无限。留守商妇以刺绣为生,每届岁末,便把日积月攒下来的余钱去换回一颗珠子,借此记录丈夫离家的时日。及丈夫还乡时,妇已亡三年余,启视其箧,积珠二十余颗矣。?

  “寂寞重门深院锁”,落寞孤寂的青春商妇,每当夜色来临时,面对冷月残灯,身置空旷大院,有的解九连环,有的捡散铜钱来打发她们的寂寞时光。解到东方发白,捡到青丝变成白发。你完全可以没有这样的感觉,但你无法逃避的是他们曾经用心构筑的真诚的逼迫与透视。他们或许的确都是一群很平凡的人,平凡得在他们的生前,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可他们从不拒绝琐屑,拒绝冷漠,反抗命运的不公正安排。他们是用自己的意志告诉世界,我是对得起别人的人。而他们恰恰对不起的是自己。他们将自己毕生的心血甚至生命献给了别人,而将孤独长夜中悲伧的伤神与哭泣留给了自己。这就是古代棠樾女子的命运,而牌坊无疑则成了他们用心血筑成的一个苍白的象征。

  曾在千年以前,她们用自己的言行或身躯为宁静的棠樾送上了最浓重的厚礼。她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殉道者,她们用自己并不伟大的言行来捍卫自身崇高的精神信仰,并以此来为子孙后代树立一个能够警示世界的典范。她们是无私的,无私得看不见自己的躯体存在。她们的眼里只看见别人幸福的生存,并为那些幸福的生存,义无反顾地献上自己仅有的一切。


 
  依然矗立着的,错落有致的牌坊,历经数百年的凄风苦雨,傲岸而坚强。

  坚强里,我隐约听到徽州商妇凄厉的泣音……

  棠樾景点介绍

  “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世所罕见的歙县棠樾牌坊群位于由黄山市市区前往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途中,离屯溪约26公里,离歙县县城约5公里。

  棠樾牌坊群是古徽州人伦理道德、宗法思想的表现;“棠”指棠梨树,“樾”为两树交荫之下,“棠樾”意为棠荫之处,这是一个古老的村落,自宋元以来已经绵延了八百余年。该村的大姓鲍氏,他们的本源断自晋咸和年间(326——335)的新安太守鲍弘。

  棠樾鲍氏是一个以“孝悌”为核心、严格奉行封建礼教、倡导儒家伦理道德的家族。

  牌坊俗名牌楼,是一种门洞式的、带纪念性的独特建筑物,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应该说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为了表彰在忠孝节义等各方面“功勋显赫”的官员,为朝廷和社会作出的“杰出贡献”。徽州原有牌坊一千多个,现尚存有百余个,被誉为“牌坊之乡”。棠樾牌坊群就是其中的代表。

  棠樾牌坊群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理的概貌。其中一座明代牌坊,横匾上镌刻“御制慈孝里”几个大字,为皇帝表彰徽商鲍寿逊父子而建。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请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朝廷为旌表他们,赐建此坊。清乾隆皇帝也曾为鲍氏宗祠题联曰:“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秀江南第一乡。”又据传,棠樾鲍氏家族当时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其村鲍氏世家,至鲍漱芳时,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欲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粮十万担,输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此举获得朝廷恩准。于是,在棠樾村头又多了一座“好善乐施”的义字牌坊。在歙县众多的牌坊之中,这种“以商入仕,以仕保商”,政治与经济互为融贯的密切关系屡屡可见。棠樾牌坊群雄伟壮观,全国罕见,1981年9月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棠樾牌坊群旁有两座祠堂,一为鲍氏敦本堂祠,俗称男祠,另一为鲍氏妣祠,又名清懿堂,俗称女祠,是研究徽州宗法制度和徽商历史的生动教材,其中女祠一破“女人不进祠堂”的旧例,为国内罕见。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