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色天下 户外徒步 西南行

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历史文化名村

2013-02-22 14:17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2月22日讯 诺邓村,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境内,自唐代南诏时期以来近1300年村名一直没有改变,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 诺邓是云南最古老的村落之一,历经唐、宋、元、明、清直至现代,一直保持着诺邓的村名不变,村中居民均为

  国家旅游地理2月22日讯   诺邓村,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境内,自唐代南诏时期以来近1300年村名一直没有改变,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
 

  诺邓是云南最古老的村落之一,历经唐、宋、元、明、清直至现代,一直保持着“诺邓”的村名不变,村中居民均为白族,以制盐为生,是研究中国古代盐井文化的活教材;同时诺邓又是中国古代历史建筑遗留在滇西的一个活标本,其古建筑院落是目前国内罕见的保留完整的传统建筑群落之一;诺邓还是山地白族原生态文化的宝库,古老的地方戏曲“吹吹腔”、白族原生态歌舞、“洞经古乐”、“本主崇拜”等等不胜枚举。
 

  简介
 

  诺邓是云南最古老的村落之一,历经唐、宋、元、明、清直至现代,一直保持着“诺邓”的村名不变,村中居民均为白族,以制盐为生,是研究中国古代盐井文化的活教材;同时诺邓又是中国古代历史建筑遗留在滇西的一个活标本,其古建筑院落是目前国内罕见的保留完整的传统建筑群落之一;诺邓还是山地白族原生态文化的宝库,古老的地方戏曲“吹吹腔”、白族原生态歌舞、“洞经古乐”、“本主崇拜”等等不胜枚举。 诺邓村现有1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4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保留着60多座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40多座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和20多座古庙宇等公共建筑以及5000多米的街巷村道,此外全村还有百年以上的古木200余株,村民家中还保留有上万件的古董文物。
 

  盐业
 

  南诏至大理国时期,诺邓盐业经济属蒙氏及段氏政权直接控制。公元1383年,明政府设云南四提举司,其中有“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即在诺邓,所谓五井即指诺邓井、山井、师井、大井、顺荡井。据《明史?食货志》:“五井(盐课提举司)辖盐课司七”,即除上述五井盐课司外还有“鹤庆军民府剑川州弥沙井盐课司、丽江军民府兰州井盐课司”两处。
 

  诺邓古村座落在崇山峻岭之中,自汉代盐井开发以来历两千余年,古村风貌基本未变,特别是明清以来形成的山村建筑景观依旧,原生态保存完好,是目前滇西地区保留得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落。诺邓村四周山峦叠翠、古木参天,村内高阁耸立、气势雄伟。村中遍布的小箐河流,古树名木,奇花异草,古庙、牌坊、古井、古街、古道等使古老的山村更加秀美。由于四面环山,村子最低处海拔为1900米,而最高处诺邓玉皇阁海拔已是2100多米,高差较大。除了东面山麓“龙王庙”后有一小块稍为平坦的台地外,所有的民居几乎都建筑在山坡上,民居建筑群显得层层叠叠、密密麻麻。村中道路街巷,都因山就势,纵横交错,都是清一色的石板铺就,且三步一阶、五步一台。
 

  盐业经济的繁荣极大地推动着诺邓地方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尽管云龙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明、清两朝这里还是文风蔚然、人才辈出。明代诺邓村有了义学、私塾,清末开办了学校。诺邓村的科举,在清代云龙考取的三名“进士”中诺邓村就有其二,而举人、贡生和秀才则不胜枚举,目前仅从几户诺邓人家族谱上查实的贡生就有60余名,秀才则有500多人。清代康乾年间,诺邓村举人黄桂是名噪一时的饱学之士,被誉为“滇中一儒杰”。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诺邓旧时尊孔习俗相当浓郁,传统的宋元理学意识形态在古代诺邓村的反映非常明显。
 

  历史名村
 

  诺邓村现存众多的古建筑和人文古迹,融汇汉族中原文化和白族地方精华文化为一体,中国民间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反映在诺邓现有的人文遗存中均有生动的展示。特别是诺邓村目前保留完好的古村风貌以及百年以上的众多明清古建筑,原态原貌相当完整,在云南以至国内都是十分罕见的,它们深刻地记录着千百年来云南地区在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民俗方面的历史进程,抢救、保护好诺邓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统中具有重大的研究和利用价值。2002年1月24日诺邓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5年8月云南省人民政府确定诺邓村为全省“开发建设型旅游小镇”;2005年9月北京召开的中外旅游品牌推广峰会推选诺邓村为“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2006年6月被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p#副标题#e#

  建筑遗产
 

  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诺邓村内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主要有玉皇阁、文庙、棂星门、黄氏题名坊、龙王庙、古盐井、万寿宫、三崇庙、黄氏宗祠、香山寺、古岭寺、王母寺、观音寺、盐井、盐局、宗祠、盐马古道等。 诺邓古建遗产除了上述公共建筑外,还有众多的民间建筑遗产,主要有:
 

  1、黄家宅子。提举司衙门外迁后被诺邓黄氏家族改造为私宅区,现存题名坊及明清时期所建的20余处院落,皆因山就势构建,且有古街铺、古市肆等,街向纵横交错,风格特异。2、河东院落。诺邓河河东有明清建筑30余个院落。其中四合五天井为全村最大的院落,穿插构建于街巷周边的其他各式大小院落风格奇巧,各具特色。3、道长月台。明清以来道教在诺邓地区影响较大,清末民初一位著名道长的家宅旧址,其建筑特色是院内有一般民居都不可能有的庭前月台,在此可作法事或弹演洞经等。4、银匠旧居。明末以来,杨氏家族的银制工艺名声远播,银匠旧居在河头一带比较古旧,为明末所建。5、屋檐五滴。诺邓民居多为因山就势修建,其四合院异于平原地区。正房与厢(耳)房、面房高低错落不在一个平面,故形成了前后左右屋面瓦檐上下层层递接的“五滴水四合院”或“四滴水”、“六滴水”等屋檐现象,全村这类院落十分普遍。6、多台院落。诺邓北山民居皆建于陡坡之上,便形成了一种“台梯式四合院”,天井之内有三、四层台面,逐级上堂,风格独特。7、袖珍小院。诺邓村人烟密集而地面有限,很多民居的安排都很紧凑,精巧玲珑。北山一户人家的小四合院天井面积只有一平方米多一点,堪称袖珍小院。8、贡爷家风。河东贡爷院前堂有清代中期遗留的屋梁焚烧痕迹,传说是无人在家时大楼失火但仅焚毁一梁即自灭,该贡生即以此保留作代代家教样本,告诫后人须重视文化、遵守礼乐、行义好善。9、进士家雕。清乾隆间进士黄绍魁旧居有精致的木雕图案,尤以中堂正上方的“黄榜题名荣归故里”图及“麒麟探花、双凤朝阳”书案为珍品。10、窗棂百式。诺邓村古建筑中窗棂格式达数百种之多,尤以菱花式、书条式、万字式的变形居多。至今每幢民居中都可见到风格多样的古代精致木窗。11、花雕大门。白族民居非常重视大门建筑的美观大方,诺邓村民各家大门头上的木雕图案十分精致,且形式各异,一家不同于一家,其形式内容一般都反映着主人的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
 

  宗教文化
 

  在诺邓的传统文化宝库中,宗教文化是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它历史久远,内容丰富,渗透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极其深远广泛,以致形成习俗。1、本主信仰。本主崇拜是诺邓村民最早和固有的宗教信仰,它从远古时期宗教的早期形式自然崇拜发展到崇信天鬼的原始宗教,进而达到人为宗教阶段。诺邓本主是“敕封五井土主护国安民圣帝”,总管本村生产生活、生死祸福,穿着帝王服饰和娘娘平排同座于三崇庙,两侧塑文武判官。2、尊儒祀孔。明初诺邓有了孔子塑像,到清初修成了崇圣宫,古代每到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全村人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孔活动,至于因上学赶考,入泮中试来祭拜的各地学子则你来我往,络绎不绝。3、奉释礼佛。佛教从唐宋以来直至清末曾在诺邓盛行一时,村内外曾修建过许多佛寺庙堂。在诺邓,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信仰一直是民间崇拜的主要内容。4、崇道修斋。在诺邓儒释道三教合一信仰中,流传最广泛的是道教文化。礼斗会是道教每年六月和九月举行的朝礼南北斗的重大活动。古代诺邓道教除玉皇阁曾有头陀羽士,云集其间外,还有很多的“火居道”。5、谈演洞经。诺邓村谈演洞经是一种用音乐形式和礼仪程式进行的宗教活动,形式虽近乎儒家礼乐,但从经文内容贯穿的因果报应,积德安和等思想及所崇奉的神灵来看,基本上仍是三教合一的范畴。
 

  民间文化艺术
 

  诺邓留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如,神话传说与文学:诺邓村流传的神话传说主要有《青龙吐卤——诺邓盐井的来历》、《向龙王借碗》、《太极锁水的圆满形成》、《一碗水》、《乡亲龙》、《山神遭罚》等。诗词歌赋主要有黄桂的《云崇寺春游》、《诺邓村居》、《滇西形势山川文臣武士考》、《沧江赋》、《国朝滇南诗略》和黄云书的《镇远府游》、《石虬歌》及李光明的《三戒录》等。白族民歌:诺邓白族民歌形式多样,丰富多采,其中广泛流传的是“山歌”和“打歌”,歌词是前人留传下来的称为“真歌”,即兴创作的称为“加歌”。山歌一般是男女二人对歌,多数是情歌。“打歌”一般在死人时唱,一般是由一人主唱、众人附和。山歌、打歌一般都有固定的句式、严格的韵律,共有三十六韵。白族谚语:诺邓谚语大多与汉族相同,但也有本地创作的口头流传的白族谚语,主要是生产、生活方面的。洞经音乐:诺邓白族洞经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旋律优美,抒情动人。现诺邓村中使用的乐器有:三弦、杨琴、月琴、口弦、箫、笛子、树叶、唢呐、京胡、二胡、重琴、鼓、钹、锣、木鱼、钗、鸳鸯锣、麻锣等。逢重大的喜庆节日,诺邓村都要自发组织开展活动。此外,诺邓传统的节日里还有唱滇戏、耍龙、耍花灯、耍旱船等习惯。
#p#副标题#e#

  传统饮食
 

  诺邓的传统饮食业主要有:1、豆饼:豆饼是诺邓有名的特产,制作原料是上好糯米、刺荚、灰挑杆、魔芋、扁豆杆、红糖等。制成2毫米厚左右的薄圆饼凉干即成。食用时用香油煎,其特点是香、脆、糯、甜。2、卤肝:原料为新鲜猪拱嘴、猪耳朵、猪粉肠、猪肺、猪肝、猪油、白糖、生姜、八角、草果、盐、酱油。其特点是油而不腻、香浓可口。3、豆腐肠:又叫“血肠”,用豆腐、红曲、鲜猪血、草果粉、茴香粉、盐搅拌均匀后灌入洗干净的猪大肠中,灌好后用细绳扎成6寸左右的小段,干燥、阴凉、通风后20天即可食用,其特点是鲜嫩馨香。4、诺邓火腿:将猪腿腌15—20天后,抹上一层盐,再在外面均匀地涂抹一层灶灰和诺邓盐卤水下沉淀混合出的稀泥,因诺邓气候四季如春,晾挂通风半年以上即可食用,存放时间越长香味越浓。
 

  民俗活动
 

  诺邓的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主要有:1、本主会。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宗教崇拜。“本主”被视为地方保护神,直接掌管人们的生死祸福。每逢祭祀本主时,全村老幼要一齐参加,祭祀仪式丰富多彩,有多种形式:本主庆诞会期有:三崇七月初十、本主八月初十、城隍五月二十八、财神三月十五、龙王六月十三等。2、做会。诺邓村中的佛事活动主要是“做会”。“做会”都在寺庙里举办,一般有若干人作为“会首”,做会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寺庙里,每天上香敬佛敬神,会期一般为:正月初九的“玉皇会”,九月上旬的“北斗会”,六月上旬的“南斗会”,正月初一的“弥勒会”,二月初一至初三的“文昌会”、“孔子会”、“财神会”、“山神会”等等,据统计诺邓大小会共有52个。3、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是地道的南诏遗俗,主要活动有三项。一是“竖火把”,平年扎十二节,润年扎十三节。另一项活动是“赛马”,赛马场地在玉皇阁后面的草坪举行。三是晚上“打火炬”,即人与人之间互相“撒火把药”。预示烧去“晦气”,带来好运。4、中元祭祖。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至十四叫“七月半”,也称“中元会”,是诺邓人一年中最为庄重的民俗节日。节前就要打扫抹洗,在祖先堂前摆上水果等,还要把用纸扎的“祖先回来住宿的行李”准备好,一套套摆在桌上。初一下午,各家在大门内摆起香案迎接祖先,自此每天都要供奉祖先,堂上香火不断,更换菜肴,十四日下午送祖先,也要摆设香案,将祖先衣物、行李焚烧后放到河里冲走,整个仪程才算正式结束。5、清明扫墓。诺邓人对上坟扫墓非常重视,扫墓的形式有两种:一是举家前往,到坟地里起火做饭,做祭品贡过后在祖先坟前用餐,这种形式叫做“上坟”;另一种是一两人提个专用的木制食盒,放各色菜肴饭食,带上香纸茶酒等,从先人的一个坟地走到另一个坟地,一处处分别供奉,这种形式叫做“献坟”。
 

  在大理州文化旅游大州向文化旅游强州的实施过程中,云龙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诺邓村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并积极组织对诺邓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为了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云龙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诺邓开发与保护领导小组,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措施,编制了《云龙县诺邓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思路,本着修旧如旧的主要原则,对古村内多处古建筑和古文物进行了修复;精心指导群众建立了两个“农民生态博物馆”,对散落在民间的古文物进行了有效保护;支持农户保留了传统的诺盐加工工艺;开发以诺邓火腿为主的特色旅游产品等。为了充分保护和开发诺邓的历史文化价值,云龙县邀请了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诺邓的保护开发进行了总体规划,目前详规正在进行之中。保护和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