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色天下 盘中珍萃 小吃大全

吃花样满族美食 回味古代

2013-01-21 16:03

摘要: 满族饮食与汉族有相似之处,但仍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喜欢吃甜食、过节时吃饺子。而且还保留了饽饽、酸汤子、萨其玛、火锅、杀猪菜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国家旅游地理网1月21日  抚顺市的一些特色美食很不错,比如鸡架、烧烤、麻辣拌等小吃,价格公道,味道鲜美。

  南站周边是抚顺的一大美食聚集地,商海大厦地下一层小吃摊位众多,价格也便宜。“南站小资姐”的鸡架在这里很受欢迎,不过若与葛布市场的夫妻炸鸡架比较起来,还是有所欠缺的。

  将军金路集中了市内不少烧烤店,价格合理,比较卫生;麻辣拌则要到十二中附近的天天、鑫鑫、启运、四川等去品尝了。当然,还有一处美食天地不能不提——望花区。这里的饮食虽然不是抚顺独有,但不失为一种品鲜尝味:海城的大肥驴、凤城街的肉松卷、二院东面的蒸饺馆、油院附近的新疆大盘鸡、韩府对面的呼饼等,绝对令人留恋再三。接下来小编汇总了几款抚顺特色满族美食小吃推荐给大家!

苏叶饽饽

苏耗子

  苏耗子,又称“粘耗子”,“苏叶饽饽”,也有叫“苏叶干粮”的。苏耗子是满族的风味面食。其作法:将粘高梁米或糯米以水浸泡后磨成粘米面,将小豆煮熟捣成泥做成豆馅,包进粘米面擀成的圆饼中,外用苏子叶裹之,上笼屉蒸熟即成。食之香甜可口并带有苏子叶的清香,满族人民不仅平时喜食之,而且时逢祭祀还常用来供神。

兰花熊掌

兰花熊掌

  兰花熊掌主要由熊掌、虾茸、油菜心制作而成。兰花熊掌是辽宁名菜之一,是将熊掌红扒之后,用虾肉和猪肥膘肉合在一起,做成虾茸,再把油菜心酿入虾茸中,制成兰花状,用小火蒸熟,配以其它佐料,装盘即可,此道菜用料名贵,肉酥色艳,味道极佳。#p#副标题#e#

“黄金肉”

  “黄金肉”是满族古老的宫廷风味名菜,曾被列为满族珍馐第一味,自清朝建立以后,每临大典盛会,酒席宴前,第一道菜,必须要首先上黄金肉。而这道美肴,据说为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创制。

黄金肉

  相传,满人努尔哈赤在未发迹前的幼年时期,因家道中衰,曾流落辽宁抚顺地方,最初,并在女真部落首领家当一名伙夫。当时,这位部落首领很讲究吃喝,每进膳需八菜一汤,金盘细绘,必不可少。有一次宴请宾客,他选定部落中一位善烹调的女仆司厨,由努尔哈赤做帮手。当女仆做完第七道菜时,突然晕倒。此时,外厅正等着叫上最后一道菜,帮手努尔哈赤见状,急中生智,忙将切好的里脊肉,裹上蛋黄液,入油锅迅速颠炒后装盘送上,首领尝后,觉得味道与往不同。特别好吃,宴毕问其故,侍者只好实情相告。首领甚悦,随又传来努尔哈赤问此菜何名?努尔哈赤为讨吉利,并答道:“叫黄金肉。”自此,努尔哈赤遂得提擢。

  后来,努尔哈赤发迹为后金建立者,成了清朝第一个老祖宗,于是,每届大典,必令先上黄金肉,并当众讲述这段故事。此此,清朝各个皇帝便把黄金肉奉为至上珍馐,以示不忘祖上思典与赏赐。继而,被传为佳话。

酸汤子

酸汤子:
 
  这是满族人夏季爱吃的一种食品。做法是将玉米泡开,磨成面,发酵后可制作。将发酵面挤进“汤筒”(或凿有小洞的猪哈拉巴骨),使之成面条状漏入沸腾水锅中,煮熟加佐料即可食用。夏季可加蜂蜜、芝麻做为甜食。甜中带酸,味美适口。


萨其玛(又名糖缠):
  
  用水和鸡蛋(或奶油)把白面和好,赶成薄片,切成细条,用油炸熟。再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与之搅拌,倒入事前铺好芝麻、青红丝、瓜子仁的木槽内,将其压平,取出切成方块即可食用,其味香甜适口。清代关外三陵祭祀,也以其为供品,可见满族对其重视喜爱。现为全国各地、各民族人民普遍欢迎的糕点。#p#副标题#e#

豆面卷子
  
  饽饽蘸豆面。满族有一传统面食叫豆面卷子,亦称豆面饽饽。祭神时多以此为供品。豆面卷子的作法:将黄米以水浸泡后磨成面,合匀,擀成薄片,入锅蒸熟,再将黄豆炒熟磨成面,均匀撒于其上,卷起后以刀切成1-2寸长的卷子,其色金黄,食之粘且香。豆面卷子的作法来源于饽饽蘸豆面的吃法。
 

豆面卷子

 
慈禧小窝头:

  当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太后逃难时,曾吃过玉米面窝头,感觉很好吃。回到北京后,一天,又想起吃窝头的事,就叫厨房做窝窝头。厨工用新鲜玉米面、豆面做成小窝头,并配上满族人爱吃的蜂蜜。于是小窝头就成了清朝宫廷点心。

波罗叶饽饽
  
  波罗,又作“波勤”,“波离”,即柞树,亦称“橡子树”。满语“波罗”,其义为米或米谷。这反映出满人先祖在原始社会时,除猎取野兽充饥外,也采集橡实为食。东北山林中到处都有橡子树,他们以橡实为补充食品,称之为米谷是可以理解的。后来,他们学会了农耕,自然也称真正的米谷为“波罗”。但他们仍把橡子树称为“波罗木”。

菠菜叶勃勃  

波罗叶饽饽的作法:一般在农历四、五月间,上山采集嫩而大的波罗叶子,回家洗净待用。将糯米或黄米以水浸泡数日,磨成面,擀成薄饼煮熟,再以小豆煮烂捣成豆泥包于其中,把波罗叶内面涂一层油裹于其外,蒸熟后去叶食用。
另一种作法是:将高梁米或苞米碴子浸泡磨面,浸干成面糊状,再把面糊抹在波罗叶的正面,包韭菜、豆角、豇豆之类时令鲜菜切成的馅,蒸熟后去叶食用。波罗叶饽饽略带柞叶的清香,食之颇具风味。   

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柞树叶里含有单宁或单宁酸。用波罗叶包饽饽,人们可以吸收微量的单宁酸,这对预防和医治夏日易得的腹泻,是有一定作用的。当然,满族人食用波罗叶饽饽不会是仙女的指点,还应该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现了波罗叶的保健作用,并用之于食品,使之成为满族人的习俗之一。#p#副标题#e#
 
吃包儿饭
  
菜包,又称“吃包儿饭”、“吃乏克”、“吃菜团子”。其作法:将白菜、酸菜等叶子放在手掌上,再把已煮熟的米饭(过去以小米饭为主)、炒菜和小葱、大酱放在上面,用双手将菜叶合上,或包成长卷形,以手握而食之;或包成团型,双手捧而食之。其所用菜叶、饭及菜等常因季节变化而有选择。

包儿饭

李记坛肉

  坛肉,原是天津地区的菜肴,是在大炖肉、红烧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918年,天津人李学新因家境贫寒,生活艰难,逃荒来到铁岭。生活安顿下来后,他开始小本经营天津风味的炖肉馆。因为是用铁锅炖肉,肉凉后有铁腥味,食用起来很不可口,故生意惨淡。李学新后来改用坛子炖肉。这样一来。炖出的肉不但没有了腥味,而且肉的味道也非常独特,深受顾客的欢迎。一传十,十传百,炖肉馆的名声越传越广,生产也火爆起来,于是李学新将炖肉馆改名为李记坛肉馆。

李记坛肉

  李记坛肉选料讲究,注意刀功,制作精细,有一套独特的制作方法。如选料只用猪的前槽和腰部,肉要切成六寸见方,制作时先用急火爆炒,拉上糖色,等到肉块金黄透亮时,再放入各种调料;然后就先用急火,后用慢火,最后再用徽火炖熟等。李记坛肉,色泽金黄,味道醇香。肥肉肥而不腻,入口就化;瘦肉瘦而不柴,酥烂可口。如果再配上大米饭,即经济实惠,又可口喷香。现今,李记坛肉已成为铁岭地区的名吃之一了。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