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色天下 盘中珍萃 美食杂谈

“菜祖文化之乡”花落朝天的四个依据

2020-10-09 16:56

摘要:——专访“菜祖文化之乡”研究课题组乔惠民、黄鹰、邓伊芮 图:菜业先祖诸葛亮 近日于四川广元市朝天区开幕的第二届美丽中国田园博览会上。

——专访“菜祖文化之乡”研究课题组乔惠民、黄鹰、邓伊芮

图:菜业先祖诸葛亮

近日于四川广元市朝天区开幕的第二届美丽中国田园博览会上,发布了“菜祖文化之乡”研究报告。课题指导单位是中国地名学会寻根文化专业委员会,主持研究评价机构是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国土经济名片工作委员会,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农产品国际贸易委员会参与了研究合作。课题得到朝天区农业农村局大力支持。对此,10月8-9日,我们分别在京、在蓉访问了课题组负责人乔惠民、黄鹰、邓伊芮。

问:“菜祖文化之乡”的美名为什么花落朝天?课题组介绍一下课题研究有关依据好吗?

乔惠民(美丽中国田园博览会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国土经济名片工作委员会会长):本课题主要探寻和分析了四个依据,以此来认识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说诸葛亮堪称天府乃至中华“菜业先祖”?二是为什么说四川广元朝天古蜀道一带至今敬奉“菜老祖”的民间习俗会特别浓厚?三是为什么要确认朝天区为“菜祖文化之乡”?这项研究,欢迎大家通过正常的学术讨论,提出宝贵意见,更希望这项研究能够集思广益,得以深化。

问:请先谈谈第一个依据。

乔惠民:第一个依据,也是最重要的依据。课题认为,朝天区古蜀道一带长期流传着诸多关于“诸葛菜”的乡愁故事、山歌民谣,形成有浓郁的敬奉“菜老祖”的民间习俗,具有典型的口述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图:课题组与“菜祖文化”部分口述人合影留念。

这是在朝天区农业农村局支持和配合下,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2019年春夏秋,本课题组沿川北金牛古道一带广元市朝天区“寻根”调查,发现这里三国文化深厚,诸葛亮信俗突出,相关“非遗”故事层出不穷。老百姓口头,最爱讲诸葛亮在朝天的故事,也喜欢讲诸葛亮在朝天屯垦种菜的故事,并流传不少与此有关的儿歌、民谣。比如几段最具代表性的例证:

1)朝天区乡村儿歌《军师菜》唱到:

军师菜,惹人爱,你不买,我不卖。

2)朝天区筹笔乡有一首老民谣唱到:

筹笔三滩不种田,老祖种菜吃半年。种菜要种诸葛菜,背到场上换点钱。

3)朝天曾家镇响水村有首老民歌《十二枝花》唱到:

一枝花:关老爷,匹马单刀千里路;

二枝花:猛张飞,翼德英名好威武;

三枝花:鲍三娘,随夫关索守葭萌;

四枝花:四仙女,抢救亲夫闹京都;

五枝花:伍子胥,一夜愁得白了头;

六枝花:诸葛菜,六出祁山抵粮秣;

七枝花:七仙女,我担水来你织布;

八枝花:八贤王,尚方金锏当棍舞;

九枝花:刘子羽,数九两河退胡虏;

十枝花:小李广,十发十中神箭手;

十一枝花:十一郎,打猎打个好媳妇;

十二枝花:穆桂英,杨门女将把敌诛。

4)朝天镇明月村老童谣《大脚板踩田坎》唱到:

大脚板,踩田坎,踩出的窝窝作饭碗。

一窝装满诸葛菜,一碗装满军师饭,木头牛车拉不断。

5)朝天镇明月峽及明月村一带老童谣《诸葛萝卜咪咪甜》唱到:

诸葛萝卜咪咪甜,再赶一场要过年;过年又好耍,细娃儿穿到新鞋袜;调羹舀颟颟(米饭),筷子捻嘎嘎(肉食)。

6)朝天麻柳乡山歌《军师帐篷不盖瓦》描写:

军师帐篷不盖瓦,木轮车车山头耍;咸腌萝卜皮不擦,莫怕打仗肚皮寡。

7)朝天两河口-李家民间打油诗《刘子羽三百卒退万兵》记载:

南宋刘子羽,齐名岳家军。爷孙抗金匪,朱子认爹亲。

屯种诸葛菜,藏锋学蜀营。镇关三百卒,潭毒退万兵。

在当地,早就有农民称自己家乡是“菜老祖诸葛亮军中的大菜园”,流传着不少关于诸葛亮在古蜀道屯兵屯垦、大量种植蔬菜的故事和民谣。我们的课题正是从调查收集这些民间口碑传说中开题的。在课题研究过程,我们获得区农业农村局大力支持,获得孙艳林、田明彦、潘泰宏、谭松松、王冬梅、张成荣(82岁)、杨子华(71岁)、何化金(72岁)、杨福德(69岁)等当地不少乡村口述人提供民间记忆、故事传说、风俗信俗等口述资料。我们认为老百姓的口述资料很重要,他们可以说是“历史的声音传递者”,对于研究这个课题至关紧要。

黄鹰(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副主任、本课题执行组长):多年来,这一带农村,多有把芜菁、萝卜等蔬菜称为“诸葛菜”“卧龙菜”“孔明菜”“军师菜”的,不少百姓喜欢把三国历史人物诸葛亮敬奉为“菜老祖”,一直流传说是诸葛亮教会了当地农民大规模种植蔬菜。老百姓的这些故事与习俗,与我国历代各种文史、文献、文学记载中的“诸葛菜”传说不谋而合:

“诸葛菜”的美誉在我国流传已久,一般特指芜菁(蔓菁)、萝卜和腌制过的大头菜。在朝天区为代表的川陕古蜀道一带,诸葛信俗更为突出,当地民间,特别是菜农口头,至今还多有把芜菁、萝卜、苤蓝、佛手瓜、茄瓜、莴苣等蔬菜,也称是“诸葛菜”、“军师菜”。我们走进朝天镇军师村、明月村、俞家村、将军村,沙河镇罗圈岩村,曾家镇大竹村、响水村,中子镇小屯村、两河口镇龙华村、麻柳乡黄小村等多个乡村,访问大量农户,特别是菜农,发现了不少与此有关的口头传说,当地百姓坚称种菜是从“菜老祖”诸葛亮那里学来的。他们说,1700多年前,诸葛亮曾在这里安下中军帐,拥兵十万驻扎这一带古蜀道上,为了守卫蜀汉疆土、发动汉中之战、伺机北伐等战略需要,而在这一带屯兵屯垦,发动军民大规模开荒种粮种菜,因此这一带尊“菜老祖”、种“诸葛菜”的习俗绵延不绝。

图:课题组向“菜祖文化”当地有关口述者赠献纪念墨宝。

乔惠民:至今,当地很多农民言必称诸葛、张飞等三国人物,不仅把大头菜、萝卜称为“诸葛菜”,而且有的干脆把根菜类、叶菜类、茄果类、豆类、薯芋类、茎菜类蔬菜,都通称“诸葛菜”“卧龙菜”“孔明菜”“军师菜”等等,甚至别称“诸葛花”“孔明瓜”“火牛菜”“流马菜”之类,也多有将诸葛亮尊奉为“菜老祖”、“菜老先人”的,坚称“吃水不忘挖井人,吃菜不忘菜老祖”,还说现存不少躬耕种菜、自然农业的方法,腌制咸菜的方法,烹制食用菜肴的方法,是诸葛大军传下来的,有的甚至是诸葛亮当年亲自传习的。

黄鹰:流传在朝天区诸多与“菜祖诸葛亮”有关的乡愁故事,非常丰富,可以说层出不穷,本课题原汁原味采集并归纳整理的就有多种说法,比如:

......三国时蜀中人茂粮丰,后连年征战,蜀军屡出祁山,蜀道艰难,出现军粮短缺。因此,诸葛亮发起军中开荒种粮种菜,他根据在隆中个体务农时的经验,命令大军首先就地广种芜菁,并种其他菜蔬,以此补充军食,热火朝天的规模化蔬菜大生产运动就这样搞起来了。后来,当地有不少农户把诸葛亮敬称“菜老祖”并世代祭祀。

......诸葛亮担任刘备的军事中郎将后,因兵马需要大量粮草,便在筹笔驿中军帐,像早年卧藏隆中时一样躬耕种菜,其中有一种菜叫芜菁,诸葛亮最爱种,他种得又大又好,而且叶子和茎都能吃,吃剩的还可制成腌菜。于是,他干脆下令大军就地垦植芜菁,并广种其他菜蔬,以充军需,还利用木牛流马源源不断运送前线。

......诸葛亮南征北战,六出祁山,大小战役战斗频繁,诸葛亮便让部分伤员参与守备蜀道驿栈,同时就地就近开荒种菜,补充大军粮草不足。比如当地的安家山,相传曾安置负伤残疾的蜀军士兵,统一安排他们在此从事屯垦,种粮种菜,生产自给,还须源源不断补给前方。

......诸葛亮在这里的古栈道研发了“木牛流马”,专门运输屯垦种植的蔬菜和粮食。历史上的“木牛流马”已经难觅踪迹,而是活在朝天蜀道一带百姓心中。2010年9月,四川广元木匠何多现公开展示花了5个多月造出的“木牛流马”,引起世人关注。何多现2010年3月开始制作,8月初完成诸葛大军押韵粮秣蔬菜的“木牛流马”,长2.08米,高1.4米,自重230斤,腹中可载400余公斤大米和瓜菜,后肢可以前后屈膝,以手推或牵为动力,可以行走在乡间小路,还可爬坡上行。

......当年由于山高路远,匪敌出没,屡屡粮草半途遭劫。为此,诸葛亮命令运送蔬菜粮食的“木牛流马”后勤队伍,戴上鬼头兽身的五彩傩面具,装扮成六丁六甲怪异神兵,见到劫匪,便摇旗呐喊,燃放烟火。劫匪疑是鬼神怪异,果然不敢轻易犯扰,连各种瘟疫邪气也不敢靠拢。这样鲜活流传在朝天民间的口述故事,在《三国演义》一百零二回亦有同样描述。为此,当地曾家镇原平溪乡一带至今流传的三国时代留下来的“平溪傩文化”,也许追源可以追到三国年代。

......诸葛亮北伐来到这里,看到这里险峻奇幽的地势,很多地方酷似当年自己隐居躬耕的隆中,于是择址筑庐扎兵,设立了中军帐,忙时谋军务,运筹帷幄,闲暇种果菜,享田园乐,更奋笔写下千古名篇《后出师表》。由于当地山地平台多,土质好,可耕耘,而且越入深山越是泥土香,种出的蔓菁萝卜、瓜瓜菜菜特别脆香可口。日子久了,朝天一带百姓传习连绵,一代代善于种菜种果,还善于烹饪厨活。为感激诸葛亮教民农耕,开山种菜,每逢过年过节,或诸葛亮祭日,当地不少村民还连绵不绝保留有祭奠军师武侯、蜀道“菜祖”的习俗。

图:每逢诸葛亮逝世纪念日,朝天不少农户便会举行朴素而庄重的“菜祖祭”。

邓伊芮(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农产品国际贸易委员会副会长):课题组采集到五十多项口述故事,归纳为十多种代表性说法。这些具有典型口述色彩的“非遗”故事,显然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三国文化背景和诸葛亮生平活动轨迹。

本课题主要采用了“口述史”研究方法。课题组认为,朝天区“菜祖故事”、“菜祖传习”、“菜祖文化”客观存在,具有珍贵的寻根文化与乡愁“非遗”价值。“非遗”是指多种多样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世代口口相传、接续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说、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祭祀礼仪、劳作传习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保存空间、传承链条。因此,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寻根调研、文脉采集和构建史料的重要方法被广泛使用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的研究实践中。我们认为,“菜祖文化”应定义为非物质文化和农业文化。流传在古蜀道一带的“菜祖”诸葛亮信俗,首先是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笔不可多得的农业文化遗产,值得进一步挖掘和传承。诸葛亮不但是著名军事家、谋略家,而且是真资格的屯垦家、农学家,蔬菜专家、美食家。他在天府和川陕古蜀道,重农劝农,开拓农垦,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利用秦巴一带自然与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在农垦种植体系中,重视种粮种菜并举,留下了宝贵的“诸葛菜”大生产记忆。因此,川陕古蜀道特别是栈道之都朝天一带,应是我国最早规模化、产业化进行蔬菜种植的发祥地,诸葛亮堪称天府菜业先祖,乃至中华菜业先祖,以古蜀道一带三国文化山区,特别是“菜祖”文化传习浓厚的朝天区一带,则称得上“菜祖”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与代表地。

图:课题组专家与当地口述人座谈。

问:请谈谈第二个依据。

黄鹰:第二个依据,课题认为,朝天区曾是诸葛亮大军的亦兵亦农、军事军垦根据地,形成“菜祖文化”,具有历史时空合理性。

诸葛亮在朝天区一带古蜀道的活动,一是据《寰宇记》记载:“诸葛亮相蜀,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剑门关。”《舆地广记》也记载:“蜀汉丞相亮……以阁道三十里至险,复设尉守之。”公元220年前,诸葛亮为兴复汉室、恢复中原,组织大量人马修整了金牛道南段并开凿了包括明月峡在内的“嘉陵云栈”。诸葛亮当时在这里主要是组织出于军事攻防需要而形成的筑路工程大军。以后,在出歧山伐魏时,他多次在此驻留往返,屯兵屯垦。在上《出师表》后,他曾“率诸军北驻汉中”,显然也是经此而北上。据当地老百姓传说,诸葛亮北伐大军常驻这一带,是雄师压境,营帐排开密密麻麻,分布几十里。因此,朝天古蜀道一带,受诸葛亮及三国文化影响形成的驿关、乡村、山岭、遗迹地名有数十处。北出祁山时,诸葛亮把数万大军沿江沿山沿古道扎营,将中将帐置于筹笔,并写下千古名篇《后出师表》。为纪念这位立志恢复汉室、统一华夏的英雄,教育后人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赤胆忠心的高尚品格,晋寿郡守将诸葛亮大军驻扎地中军帐中心位置改名为“筹笔”。他曾六伐北魏,震憾秦川,一直驰骋于蜀道咽喉广元朝天一带,不仅仅是中军帐隐匿于酷似隆中故居的筹笔驿,而且十万大军在朝天栈道之都连线连片安营,因而成为朝天区百姓心中备受尊崇的历史人物。 诸葛亮及蜀汉大军在朝天区驻扎、往返的地址,后人都根据三国文脉取了相应的名字,如军师街、筹笔路、筹笔小学、军师桥、军师村、烟墩山等。由于诸葛亮驻扎朝天及广元一带是线性安营,除朝天区诸多乡间地名与其经历有关外,朝天区及相关联的剑门栈道风景区及沿线上下其他线路,也有若干地名、事名与之有渊源关系。

图:曾家镇八旬老人张成荣热忱向课题组提供民歌资料。

乔惠民:诸葛亮屯兵屯垦期间的蔬菜种植史在古往今来各种“历史的声音”中最突出的点位是“蜀”,是古蜀道。其屯垦“栈道之都”朝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沿线动员军民开荒种菜,以充军需,留下“菜业先祖”诸多传说,这与诸葛亮在朝天的军事活动时空环境条件和文献印记是非常契合的。

本课题认为,为什么关于诸葛亮“菜老祖”的历史回声至今如此多点、多样、广泛而清晰,是因为这里三国文化、诸葛亮历史文化自古代代口碑相传、未曾断代的结果。与当年诸葛亮驻军朝天,显然不是一支小小游击队,而是号称十万北伐大军,这支大军决不是一村一驿所能承载。因此,除了后人不断探幽的中军帐筹笔驿外,诸葛亮大军当是在朝天区一带沿江沿栈沿路多地留下过军旅足迹。诸葛亮大军浩荡,但极其讲究军事行动过程地势地貌利用,朝天一带,往往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古道周边山地看似陡峭,却暗藏大台原、小台地地貌,喀斯特岩溶发达,沟谷纵横,溪涧密布,山林掩蔽,洞穴成群,即可运筹韬晦,又可屯兵躬耕,缩短补给前方粮草的距离,非常适合诸葛亮选择作为补给宫廷、伺机北伐的军事后方根据地。其在北伐征程写下著名的《后出师表》的地方,也就是其中军帐在朝天镇一带安营扎寨的的具体位置,后被人们称为筹笔驿。

图:“菜祖文化之乡”课题结题日,课题组专程赶到当地乡村致答谢礼。邓伊芮唱起《在希望的田野上》、乔惠民吹奏口琴曲《喜洋洋》,答谢积极为课题提供口述史例证的乡亲们。

问:请谈谈第三个依据。

黄鹰:第三个依据,本课题认为,历史文献中对诸葛亮堪称“规模化、产业化种植蔬菜的先祖”的30个证词,具有重要的佐证意义。

流传于朝天区关于“菜业先祖”诸葛亮的故事,在大量历史典籍、正史野史中可以找到足够证据,历朝历代每一个记载,都是“历史的声音”的传递,这些历史的声音也是诸葛“菜祖文化”形成的渊源,也是与朝天“菜祖文化之乡”一脉相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用较多时间,到有关图书馆、文史部门查找有关历史线索记载资料,所获甚丰,本报告可举为历代“历史回声”类史料例证高达30条,比如:

......据唐代刘禹锡、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载:“诸葛所止,令兵士独种蔓菁(芜菁)者何?”绚曰:“莫不是取其才出甲者可生啖,一也;叶舒可煮食,二也;久居则随以滋长,三也;弃去不惜,四也;回则易寻而采之,五也;冬有根可斸食,六也;比诸蔬属,其利不亦博乎?”曰:“信矣。”三蜀之人今呼蔓菁为诸葛菜。

.......据明张岱《夜航船》卷十一载:诸葛武侯出军,凡所止之处,必种蔓菁,即萝卜菜,蜀人呼为诸葛菜。其菜有五美:可以生食,一美;可菹,二美;根可充饥,三美;生食消痰止渴,四美;煮食之补人,五美。故又名五美菜。

......据明末清初彭孙贻《戏咏诸葛菜》诗云:丞相行师下蜀陲,尚留蔬植吐芳蕤。种来炎汉三分土,花亚成都八百枝。青亩送香春锁絮,紫英带露锦离披。伏龙卧处丛丛碧,想见躬耕抱膝时。

......据清代鲁琢《诸葛菜》:诸葛大名垂万古,新蔬小品荐三春。即今雨露含孚甲,想见风云阅苦辛。禹贡匦同茅酒重,周南菹及鹿腝陈。平生温饱原无志,如圃行厨又试新。

......据《松桂堂全集-诸葛菜》:春菜由来自蜀川,成都桑月竞萋妍……

......据《济南集》诸葛菜[并序]载:蜀诸葛亮每行兵处必种此菜……

邓伊芮:通过以上30个例证,我们认为足以佐证以下几点:

其一,诸葛亮爱种菜,诸葛亮部队爱种菜,自古以来“诸葛菜”早就成为古人熟知的典故;

其二,诸葛亮爱农重农,辅佐刘备“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在蜀地出师北上,兵车所止,总要发动军队屯垦种植芜菁和萝卜等蔬菜;

其三:通过大数据搜索,从蔬菜与历史人名关系相关词汇出现看,“诸葛菜”出现频率非常高;

其四:从已知文献记载看,诸葛亮应是在蜀川、特别是古蜀道组织实施规模化、产业化蔬菜种植第一人。因此,诸葛亮堪称“天府菜祖”,乃至“中华菜业先祖”。

其五:朝天一带农户不但尊奉菜祖,善于种菜,而且为了挖掘蔬菜文脉,发展蔬菜种植与文化,体现了当地“菜祖文化”的深厚度。历史上这一带曾大规模开发蔬菜产业,追溯起来,应该以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驻军和过往朝天为源头,从而形成了代代相传的一份农耕乡愁。

问:请谈谈第四个依据。

邓伊芮:关于第四个依据,我们是这样认为的,朝天区蔬菜产业是当代山地农业综合体、山水林田生命共同体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菜业先祖”诸葛亮农垦文化的继承。

我们发现,在深厚的菜祖文化传习下,这一带古蜀道成为中国西部著名的蔬菜产区。如今,朝天区“蔬香天下”,是著名“深呼吸小城”、中外避暑名山,主要知名蔬菜产地集中于位于朝天区东南部曾家山片区,平均海拔1400米,包括原曾家镇、两河口镇、李家镇、麻柳乡、临溪乡等5乡镇,耕地面积15万亩,蔬菜复种可达30—40万亩,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四川省最大的高山露地绿色蔬菜生产供应基地。2019年蔬菜种植面积30万亩,总产量80余万吨,总产值9亿元,菜农人均蔬菜收入12000元以上。曾家山外其他乡镇,如嘉陵江河谷地带的朝天镇、羊木镇、沙河镇、中子镇等,蔬菜种植亦有优势,由于山地立体气候明显,蔬菜对市场的供应能够形成互补的季节差。

当地根据山地立体田园的特殊优势,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菜篮子”工程发展的多项政策,建立了全省首个高山蔬菜(曾家山)试验站,以及川东北山地蔬菜专家大院,建设科技示范基地5个,建成蔬菜新品种示范园2个,集成创新了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商品化处理等先进技术20多项,重视扎实推进基地建设,不断增强科技支撑作用,使区域间品种、季节性调剂和互补的范围增大。这里制定了《曾家山高山露地绿色蔬菜生产规程》和广元生食蔬菜6个全国性团体标准等系列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曾家山高山露地蔬菜连续通过全省、全市蔬菜例行检测,检测合格率高达99.8%。这里“曾家山马铃薯”“曾家山甘蓝”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功注册了“曾家山”“严大姐”“珍世源”等多个蔬菜商标,建设了蔬菜文化广场,建立了蔬菜博览馆,打造曾家山蔬菜文化精品,并进而创建了山地特色“农业公园”,连续多届举办生食蔬菜文化节,形成了南北品种齐备,国内外品种兼有,常规品种、错季品种互补的产业基地,构建网络营销平台,形成了稳定的销售市场。

黄鹰:第二届美丽中国田园博览会在朝天区成功开幕,将进一步促进朝天区以园区和示范片建设为载体,以培育龙头和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强力推进蔬菜良繁体系、科技创新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按照全区蔬菜产业规划,2020年园区环境质量须达到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条件、种植园区规模标准;蔬菜质量须达到A级绿色食品标准,其中20%达到AA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蔬菜标准率达80%,蔬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达99%以上。计划完成产业园区水网、路网、电网建设,蔬菜商品率达70%以上,加工率20%左右,实现产值9.5亿元,行业利税1亿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5000元以上。种植面积要达到40万亩,商品蔬菜30万亩,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万亩,实现总产量100万吨,精细菜占80%以上。这里还将基本形成蔬菜产业与朝天区生态旅游互动机制。因此,朝天区蔬菜产业是当代山地农业综合体、山水林田生命共同体的代表地、示范地,同时也是“菜祖文化”的继承地、标志地。“菜祖文化”能够在朝天一千多年连绵不绝并在当代进一步发扬光大,确实有着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动力。

问:请问本项研究的价值意义主要是什么?

乔惠民:根据以上“历史的声音”田野调查和文史资料研究、朝天区新时代蔬菜产业传承与发展等形成的“四项根据”,本课题认为,朝天古蜀道一带可以列为诸葛亮最早规模化、产业化屯垦乡邑、种菜种粮的标志地之一,而今这里发展成为了天府之国最大的山地田园和富有品味的高山露地绿色蔬菜优质种植区,必然受到“菜祖文化”的濡沫熏染,“菜祖文化”是当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和农耕文化组成部分。因此,一致确认:四川广元朝天称誉“菜祖文化之乡”,实至名归。

黄鹰:此外,通过研究,我们还有以下几点认识上的重要收获:

其一,诸葛亮不是四川人,但他与四川、广元、朝天却结下了永世的不解之缘。他将《隆中对》中所提的“天府”称号从关中移来,使四川有了“天府之国”美誉;他为四川留下最早的“好家训好家风”,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他催生了中原农耕文化与四川农耕文化的水乳交融;他在四川坚持奖励农耕、发展生产,除重视粮食作物的种植外,也十分重视蔬菜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最早在天府和蜀道屯兵种菜,为人民找到、培植、发展了优良蔬菜品种,发展了蜀道农区的屯垦式、规模化、产业化蔬菜种植业,应该在中国蔬菜产业史、农业史上大书一笔。

其二,三国农耕文化、诸葛菜祖文化,与当时的军事文化、交通文化、古道文化等一样,都是朝天区重要的历史文化瑰宝,是朝天区人民共有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农业文化遗产,需要给予历史尊重,需要在抢救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转换成促进朝天区农旅文康融合发展的珍贵禀赋与财富。建议进一步深化研究朝天区“菜业先祖”文化,争取申报国家或地方“非遗”、“农遗”。

其三、诸葛亮“菜业先祖”形象的大力塑造,可以使人们认识到,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而且具有丰富的农学知识,有利于深化和丰富朝天区三国文化、诸葛亮文化底蕴,并与其他同类文化遗址地形成差异性、独特性。

其四、诸葛亮“菜祖”形象的创新传播,有利于尊重乡愁,尊奉历史,为朝天山地田园和农业发展注入文脉,注入典故,注入乡愁,注入更深刻的农耕文化,揭示古老的“菜祖”文化与今日朝天美丽田园、美丽乡村发展的渊源关系,为朝天区农文旅康融合发展灌注更多的文脉乡愁,夯实更加深厚的文化支撑力、品牌影响力。

(文:杨阳、侯水生)

责任编辑:李雨恒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