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色天下 自驾越野 自游目的地

魅力西双版纳(图文)

2012-12-06 15:41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12月6日(钟和)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碧波荡漾。啊,孔雀优美的旋律响起,浓郁的民族风情也扑面而来。这首老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相信很多人都珍藏在心里。我一直都向往着这个地方,

    国家旅游地理12月6日(钟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碧波荡漾。啊,孔雀……”优美的旋律响起,浓郁的民族风情也扑面而来。这首老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相信很多人都珍藏在心里。我一直都向往着这个地方,今年元旦晚会上一场孔雀舞更是让我对那个地方从满了向往。
它,就是云南省西双版纳,金孔雀的美丽故乡。那里居住着以傣族为主的十几个兄弟民族;那里有我国最大的热带雨林,“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材王国”诸多桂冠,令它饮誉五湖四海。
    然而,它仿佛西南天边的绚丽彩霞,灿烂得让我热血沸腾,却又遥不可及。

    有渴望就会有动力,机会就会向我绽开笑脸──

    四季如的昆明,把清朗舒适的空气,渗透我全身的每一个细胞;花团锦簇的花博会,令我在激奋中迷醉。可是,我的内心,因为渴望仍然躁动不安。

   “去西双版纳吧! 否则白来了一趟云南。”昆明的朋友,从一大盘色泽鲜艳的热带水果里,拿出一个金黄色的大芒果,向我们传授一种卫生、快捷、艺术的吃法,一边鼓动我们,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

    西双版纳,大学里教中文的马老师,曾经多少次绘声绘色地描绘过它的神奇与美丽,如今我终于触手可及了!
   
    走马中缅边界
 
    我们的面包车,从打洛边贸朝中缅界碑驰去,车窗外散见小巧玲珑的傣式竹楼。一大片人工橡胶林,有如一道绵延的绿色屏障,又似节日里整齐壮观的阅兵部队,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视觉。远处,有一丛浓绿向我们扑来,“独树成林”已向我们频频招手!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眼前这株大叶榕树,偏偏自我扩展地盘,蔚然成林。你看它背靠青山,面对平坝,依傍清澈的打洛江,掩映在翠竹深处,相伴竹楼人家,28米高的主干,主干中段叉开两条粗支,粗枝上又并排生出许多气生根,无不生机勃勃。那些粗细不一的气生根,细的难以计数,或顺直而下盘缠主干根部,或飘悠似神仙须发,或落定环绕石块,它们盘根错节交织成网,形成一道如帘似瀑的奇妙景致;粗的并排长有30多条,直径十几公分、三四十公分不等,它们垂直扎入泥土变成支柱根,根根都是形与色酷似母树的孩子,一家人相拥相守宛如一片树林。于是,这浩浩然的庞大榕树家族,成了打洛镇内一道迷人的生态奇观。令观者无不啧啧称奇。

    站在山下仰视佛亭,21米的亭高显得瑰丽而气派。亭子外墙镶嵌的玻璃与镜子,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光异彩,雕有傣式太阳花和双龙绞尾导游介绍,这株古榕已有200多年的树龄。走上前去抚摸它那苍劲斑驳的树干,我似乎触摸到它体内澎湃奔涌的生命之流。“好好活吧! 我相信,你再活几百年不成问题!”我在心里默默为它祈祷。

    一路上见到不少佛塔、佛亭,我益发相信缅甸“全民皆佛”这个传言不假。最引人注目的,是勐海县内那座著名景真八角亭。它高居于山丘之颠,被当地傣族称为“波苏景真”,意为景真莲花顶冠佛亭。图案的大门前,守立着威风凛凛的雄狮与神龙。它与我所见过的亭塔结构截然不同:亭阁八角状,亭子的32个角,皆由人字形的屋宇组成,屋宇一共10层,呈伞形累叠而上,愈上愈小至顶,亭顶为一把铝质莲花华盖。整个外形,像极了佛祖头顶的金纱台帽“卡钟罕”。

     我顺着台阶拾级登临,一边细细地观赏佛亭上栩栩如生的动物浮雕,以及壁面散发出浓郁民族特色的金色图案。耳边,风铃的隐约脆声从楼阁随风而逸,似乎在娓娓地布道宗教的神圣与威严。据说,这座结构巧妙、工艺精致、造型美观的砖木混合建筑物,修建时,曾聘请汉族匠人担任技术指导,并参与实地施工,所以,它是傣汉人民智慧和友谊的杰作。

    勐拉看来并不富裕,我们在街上的小商店浏览了一番,发现物价普遍低廉。玉器店倒是让人眼花缭乱。我虽然垂涎缅甸玉的名气,但“金银有价玉无价”,因为不识货,最终不敢轻易掏腰包。

   有趣的是,在某玉器店,一个刀姓老板,自称是赣州市沙石镇人,和我们套起了近乎。他甚至能说出赣州的八一四大道等等,越说越亲热。然后,他拿出一对标价近二万元的玉镯,慷慨地说,照顾老乡情愿亏血本,贱卖了,给600块钱就行。至此,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出假戏! 不知是否另一批游客前来,他又改变了自己的籍贯?

    做客梦园傣家竹楼 

 


 
    茂林修竹掩映的竹楼,一直是旅途中的一幅美景,我不免萌生造访傣家的欲望。幸好,游程恰有这一安排。
导游领着我们走进一个寨子。寨子周围林木葱茏。据说其中种有许多铁刀木树,又叫挨刀树,这种树砍了又发,越砍越发。傣民用此作为烧柴,以保护当地的森林资源。我想,兴许就是他们传承至今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才留住了版纳的不老春天。

    在做客傣家之前,导游就再三交待,进屋不能乱动、乱摸、乱看,一切行动跟她学。于是,我们跟着上楼脱鞋进屋,然后在厅屋席地而坐。
竹楼其实是竹木混合建筑,楼底离地一米左右,楼下未筑墙,用来堆物、养家畜,还可以进行舂米、织布等家务劳作。楼上住人,但墙壁也并不密闭,整个格局通风透气、轻巧凉爽,确是适应湿热气候的居家良所。厅屋的设备虽嫌简陋却很洁净,敬供着傣家祖圣的塑像,还有另一尊象头人身的恶魔塑像,我猜想可能是用来驱邪吧,就如同汉人请钟馗捉鬼一样。但卧室光线较暗,似乎藏有某种秘密。
绿阴丛中的小竹楼

    主人热情好客,准备了清茶与点心款待我们,女主人很漂亮,她还大大方方地为我们唱了傣族民歌,后来又拿出一些自制的饰品,有点羞涩地向我们推销,并不漫天要价。闲聊中,我得知了泼水节的来由:古时有一个掌管农时的天神,依仗法术弄得人间气候失调、雨旱紊乱。他七个美丽善良的女儿,对父亲十分不满,在另一位天神的点拨下,决定大义灭亲。她们把父亲灌得酩酊大醉后,拔下父亲一根头发,做成了能致父亲于死地的“弓塞宰”(心弦弓),用它射下了父亲头颅。可那头颅落地便着火,为了灭火,七位姑娘便轮流抱着头颅,替换下来的姑娘,则不断用清水冲洗满身污臭。为了纪念七个为民除害的姑娘,姑娘捧头颅的那个日子,成了傣历新年里的“腕脑”,每年的这天都会举行场面浩大的泼水活动。

    看见主人家有个大约七八岁的光头小和尚,我很觉奇怪,又怕犯忌而不敢多问。后来,许多不解都在导游那里找到了答案。

    原来西双版纳90%的人信仰小乘佛教。小男孩长到七八岁,父母就要把他们送寺庙学习“经文”,十七、八才能还俗,有的则终生为僧。学佛期间必须遵守寺庙的戒律和规则,剃光头、披袈裟,但不禁止吃荤及恋爱、结婚。不过男人不当一段时间和尚是不能娶亲的。所以“小和尚可以恋爱”,成了云南十八怪之一。至于傣家卧室,则被傣民认为是珍藏灵魂的地方,外人自然是不能光顾的,否则灵魂失窃可担当不起;还有,厅屋一般没有板凳,即使有,客人也不能随便坐,如果坐错了,兴许就以为你有娶这家的姑娘之意,你就得在此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了。

    多么奇趣的民俗风情,多么美妙的村村寨寨,多么纯真善良的村民。其间,又该藏匿着多少引人入胜的故事传说!

    这如诗似梦的村寨,有一个浪漫抒情的名字——梦园

    三、四天的西双版纳之旅一晃而过。我虽感慨其短暂,也庆幸其不失悠长。短暂,是因为有太多自然与人文景观来不及品赏;悠长,是那些摄入眼底的奇景美色,留香口齿的傣式美食,朴实淳美的傣家情意,都成了心中隽永的记忆。它们给我的精神享受和思想启迪,难道不是我的无
价之宝?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