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色天下 自驾越野 民俗风情

走进江西民俗 悠远赣鄱大地

2013-01-28 16:16

摘要: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地带的南岸,省内最大、最长的河流--赣江,自南而北纵贯全省,故而江西简称为赣。江西,山青水秀,素来为江南的“鱼米之乡”,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等文化名人的故里,自古以来

  国家旅游地理网1月28日(摄影梅联华)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地带的南岸,省内最大、最长的河流--赣江,自南而北纵贯全省,故而江西简称为赣。江西,山青水秀,素来为江南的“鱼米之乡”,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等文化名人的故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唐代诗人王勃在其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称江西为一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
  关西燕围屋(赣南)
 
  江西省是我国开发历史较早的地区之一。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据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记载,江西远在春秋以前时期地属“扬州”之域。“扬州”是传说中的上古九州之一,包括现在苏、浙、皖、赣、闽、粤。江西北部则属荆、扬两境,今鄱阳湖以东属扬州,以西属荆州。

  
南昌婚俗中的“传袋” 
 
  传袋即新婚下轿后要踩在铺着毡或麻袋的地上进房。因铺地的毡袋或麻袋一个接一个铺地,谐音为“一代传一代”。故演变为“代代传”的求子习俗。
 
  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全境先后分属吴、楚、越管辖。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江西大部分属九江郡。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下辖18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

  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扬州部。三国时,江西大部属扬州,南朝齐属江州,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又置洪州总管府,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十道,江西属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增为十五道,原江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江南西道简称“江西”,江西之名也由此而来。
 
  广昌孟戏
 
  两宋时期,江西的大部属江南西路,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了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

  元行省下设路、直隶州、州(同县级行政机构)和县。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然称省),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布政使司辖南昌、瑞州、饶州、南康、九江、广信、抚州、建昌、吉安、袁州、临江、赣州、南安13府,下辖78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其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机关,三司分别由中央直接节制,分权而治,互不统属。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81县。至1926年北伐军进驻南昌时正式设南昌市。

  晋代历史遗存“铁柱井”,是许真君治水的遗迹

  现全省面积为16.69万平方公里,人口4200万。行政区划有南昌、赣州、九江、萍乡、景德镇、新余、鹰潭、宜春、上饶、吉安、抚州等11个设区市, 99个县(市、区),南昌市为江西省会。“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这是江西地理轮廓的概括,境内周围群山环绕,中间丘陵起伏,北部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及其周围平原。

  全省地势南高北低,由四周渐次向鄱阳湖倾斜,人们常称江西是一个北面开口的红色盆地。全省大小河流共2400多条,总长度约18400公里。主要有赣、抚、信、饶、修五大河系。各河的水最后注入鄱阳湖,构成一个完整的以鄱阳湖为中心的向心水系。

  整个水系的流域面积达16.2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7%,鄱阳湖水面达600万亩,其外围还有南昌的青山湖、象湖、瑶湖,进贤的军山湖,九江的赛城湖、八里湖、赤湖,湖口的南北港、宽湖,彭泽的茅湖、太泊湖,都昌的北庙湖,波阳的珠湖、莲湖,余干的鱼池湖等大小湖泊。如此众多的湖泊,水面辽阔,水草丰盈,湖水温暖,有利于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候鸟的越冬,因而鄱阳湖等湖泊成为富饶的天然水产资源宝库。

  新娘向婆婆敬茶
 
  农耕文化是江西民俗文化的主体。江西在农耕上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农耕是比较发达的,有丰富多样的地貌类型和丰富的光热水资源且基本同期,适于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具有春季阴雨连绵,盛夏炎热干旱,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流频繁的特点。

  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在近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3490万亩耕地,生长着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多种作物;数千万亩山地丘陵覆盖着丰富的林木、茅竹、油茶等经济林木;大片草山草坡,是发展牛、羊等食草动物的良好场所;2500余万亩河湖塘库水面,迥游着近百种鱼类和生长着多样水生生物。

  江西物产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仓”、木竹生产基地和全国农副产品的基地。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小麦、豆类、甘薯、玉米等次之;经济作物有油菜、棉花、花生、芝麻、甘蔗、烟草、茶叶、柑桔、药材等。

  寿堂
 
  江西民俗属于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它具有长江文化流域的大部分特点,浪漫、温情、灵活、凝重、质朴,但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又具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在古代,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颇少,因此有一定的封闭性,这就使得江西的民俗异彩纷呈,比如情趣盎然的交际礼仪,历史悠久的婚姻习俗,源远流长的家庭习俗以及各种五花八门的商贸习俗等等。

  同时,江西在古代地理上处于“吴头楚尾”,在民俗文化上兼容了吴越文化、湘楚文化以及周围地区的民俗文化,所以江西民俗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综合性。江西民俗文化极为丰富绚丽多彩。

  少数民族中畲族聚居,主要分布在铅山太源畲族乡和贵溪樟坪畲族乡等地以及永丰、吉安、兴国、武宁、德安、资溪、宜黄、乐安等市县的30多个畲族乡村;瑶族部分聚居,如全南瑶山、喇叭山等;其他各少数民族均为散居性质。江西在地理上与吴越和荆楚毗邻,先秦时由于战争和其他因素,江西与这些地方已经“杂俗”。

  秦、汉以后,中原文化进入江西,吴、越文化也继续向江西传播并“沉积”在这里,有的成为基本固定的民俗文化形式传承至今,有的则发生变异,在其原有的形式上产生了新的内涵。江西民俗文化除传承着吴越文化遗风和融汇吴楚、中原以及宗教文化之外,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还逐渐产生出一种与当地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比较典型的有南丰傩舞--素有“中国原始文化的活化石”之称。

  景德镇瓷器--号称“千年瓷都”,素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謦”蜚声海外;赣州堪舆术--赣派风水学是中国历史上风水学的两大派别之一;赣南客家风情--赣南是中华客家的起源地,素有“客家摇蓝”之称;鄱阳湖的渔家风情,宜春、萍乡的花炮,婺源的婺墨,龙尾砚,兴国的山歌也较有名气。

  漫漫历史长河,川流不息。勤劳智慧的江西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地方民俗风情。江西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民俗资源丰富多彩。如古越人风俗的断发纹身、悬棺葬、图腾崇拜;畲族是江西唯一具有聚居性质的少数民族,畲族社会中广泛流传的盘瓠神话传说,以及与此相联带的盘瓠的图腾礼仪、图腾标志、图腾禁忌等,典型地反映了畲族图腾文化的特色;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他们迫于战乱等因素,举家南迁,历经千辛万苦,但虽适新土,不忘本源,重视传统,崇敬祖先。

  陪嫁扛箱
 
  从对江西民俗文化构成的概述中,我们对其“纵”的历史和“横”的层面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即江西民俗文化不但历史悠久、渊远流长,而且呈现出多元并存、各具特色的特点。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活动,自然不止上述这些内容,在江西许多乡村里,都传承着只有他们那个范围内才有的民俗文化活动形式,这些地方特色浓郁的文化传承,同样是江西民俗文化中十分宝贵的财富。

  泰山石敢当
 
  民俗,是人类创造、享用并在群体中流行的文化事象,具有社会性、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变异性等特征。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历史悠久和传承不衰而被认为是认识和了解江西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民俗文化是人类在征服自然、发展自己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它始终受到一定的社会和自然条件制约。

  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民俗文化虽然得到传承,但也会发生某种变异,不过其初始的特色仍能比较显明地保存下来,并长期存活于民间。我们对江西民俗文化及其多元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正是这种多元“兼容”和它的各自传承,才构成了江西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无比璀灿,成为了我们研究江西历史文化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深入开发这种文化资源,必将对江西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江西民俗绣品--麻姑献寿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